-
2016-07-06黄冰专访:眼科学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黄冰专访:眼科学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2016-06-22杨雄里院士:“中国脑计划”的下一步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脑科学涉及可观的经费以及众多的部门,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慎之又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形势逼人,我们又需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在紧锣密鼓声中,加快发展的步伐。
-
2016-06-13韩春雨:创新何惧“板凳冷”2016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刊发韩春雨题为《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基因编辑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作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的NgAgo技术有望媲美甚至超越当下炙手可热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
-
2016-06-03钟南山:将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做“奴隶”中国工程院颁发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右二)获得成就奖。
-
2016-06-03颜宁: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在学生眼中,“70后”的她,有着“80后”的外表,内心更藏着一个“90后”的精灵。
-
2016-06-01“猴博士”张鹏:与猿猴同吃同住共泡温泉38岁的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鹏,是国内人类学界唯一一个从事灵长类动物研究的“猴博士”。为了知道猴子有多聪明,张鹏用10多年的时间去探寻答案——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退学,远赴日本重读硕士;与800多只猴子同吃同住,一起泡过温泉,还有过一个“猴子女友”。
-
2016-05-24SELF人物专访叶盛:会做实验的人就会做饭知道叶盛名字的人可能是源于他翻译的几本科普读物,比如《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和《大灭绝时代》等书。后者的原著《第六次大灭绝》于2015年获得了普利策奖,而叶盛的译本《大灭绝时代》刚刚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第11届文津图书奖”的科普类推荐图书奖。
-
5月2日,Nature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2016-04-22程书钧等四院士为肿瘤防治支招4月15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的第22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北京拉开序幕,国内众多肿瘤防治院士纷纷支招。
-
2016-04-18论文引用20万次的麻省理工神级教授科技创业之道: 提升20亿人生活品质!他是MIT仅有的13个学院教授之一,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三院院士。他发表了1350篇文章,h因子223,总引用超过19万6千次......
-
2016-04-11创业者一样的科学家:张峰的基因编程之路在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之前,张锋一定会试遍各种方法。CRISPR技术带来的名利,也许只是他将会路过的风景之一。
-
2016-04-05彭思颖专访:人源化小鼠模型与精准医疗人源化小鼠模型在精准医疗领域中起到的作用是怎样的?对精准医疗领域会带来哪些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特邀北京艾德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彭思颖博士,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状态以及在精准医疗领域中起到的作用。
-
2016-03-30刘昌孝院士:2016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资100亿元用于新药创制,企业投入300亿元,总计高达400亿元。其创新成就有四个特点,一是重视生物技术药物、抗感染、心血管、消化系统和抗肿瘤新药研发;二是由于原创水平低,获批新药预期在近期很难带来巨大效益,特别是很热的替尼类药物,更难抵御国外同类、同靶点药物市场;三是研发的高风险、高投入的基本…
-
2016-03-25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教授: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中,李蓬赫然在列。面对这一荣誉,她谦虚地说:“院士的称号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
2016-03-23施一公院士与青少年谈学业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的团队因“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以及RNA剪接的分子结构”这项基础研究而入选十大进展。施一公的报告刚结束,来自北京80中学初二年级的女孩儿胡可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