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园地

  • 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的一种新方式。埃博拉病毒主要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们,通常具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研究病毒与一种名为泛素的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新药物的潜在靶点,以预防该疾病。
  • 记者3月25日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教授郑海学团队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猪体内感染的靶细胞,以及在靶细胞内延长感染的机制。这项研究系统阐明了ASFV感染的细胞嗜性、病毒复制和感染动态,以及激发免疫反应的特征,为鉴定ASFV感染路径和阐明感染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 25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非凡教授团队发现,对衰老及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小鼠实施无接触经颅光疗,可缓解小鼠病理现象、提升认知能力。这一发现为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调控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 尽管有些狗可以根据命令去取各种不同的物体,但很少有狗在实验室的此类测试中表现良好。此外,尚不清楚狗是否将单词理解为物体名称,而不是指令。
  • 当你甜蜜入梦时,大脑并没有闲着,正在进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维护工作,比如加强认知、巩固记忆等。一项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了睡眠中大脑进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机制。
  • 据韩国建国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最新一期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的一项研究,与狗共度美好时光可减轻压力,同时可增强与放松和注意力相关的脑电波。
  • 3月17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消化内科教授陈磊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张定林首次提出,活性氧响应性纳米材料能够把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精准传递到肠道炎症部位,有效缓解肠炎症状,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 自儿童医学研究所(CMRI)的一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全球首创的研究,他们在整个人类肝脏中测试了新的基因疗法,目的是开发更有效的治疗危及生命的遗传疾病的方法。他们与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的一个团队合作,建立了一种在实验室环境下保持人类肝脏存活的新方法,称为恒温肝脏灌注系统。
  • 肠道细菌和富含色氨酸的饮食可以对致病性大肠杆菌起到保护作用,大肠杆菌会导致严重的胃部不适、痉挛、发烧、肠道出血和肾衰竭。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共3214篇文章/共322页
栏目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