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糖尿病研究进展一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近一个月来糖尿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h4477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十字花科蔬菜中发现的萝卜硫素来处理大鼠的肝脏细胞或能帮助降低其机体中葡萄糖的水平;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分离萝卜硫素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萝卜硫素来检测其对大鼠肝脏细胞和人类机体的影响。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经常能够听到2型糖尿病这个概念,其和多个国家中人群的肥胖流行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美国,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类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因此细胞就无法合适地应用胰岛素从而就会引发机体血糖水平生长,进而诱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当前1型糖尿病的疗法包括对饮食进行修正并且摄入诸如二甲双胍等药物。
但由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会诱发其它健康问题,比如肝脏损伤等,因此研究人员就想找到一种可替代的物质,本文研究中,研究者们就发现了一种特殊化合物能够以多种天然的方式来帮助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的血糖水平,基于此前发现的和糖尿病相关的50个基因研究者阐明了疾病的遗传特征,同时他们利用这些遗传特征成功找到了和肝脏细胞中基因表达相关的新型化合物,即萝卜硫素或具有强大的治疗效应。
随后研究人员对患2型糖尿病大鼠机体的肝脏细胞进行培养,同时利用萝卜硫素处理来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表明应用萝卜硫素后能够促进细胞葡萄糖产生量降低;目前研究人员对研究结果持乐观态度,下一步他们将进行为期12周的试验来检测萝卜硫素对97名肥胖的2型糖尿病志愿者的效应,研究者表示,萝卜硫素是来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其在降低机体血糖上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效果。
当然,本文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对萝卜硫素进行多种测试来证明该化合物或摄入合适的蔬菜能够替代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同时研究者还指出,发现该化合物能够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或许还能够用于其它疾病的治疗。
2. Neurology:海豹油或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症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4033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Krembil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海豹油或能够潜在帮助促进1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再生;文章中研究人员表示,当1型糖尿病患者持续12个月每天两次摄入来自海豹油中的Ω-3补充物后,患者角膜神经纤维长度会明显增加,同时文章中研究者还阐述了Ω-3补充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症状的治疗效应。
神经学家Evan Lewis博士指出,在人类之前或许并没有这样的尝试,来自临床试验的结果对于后期在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或许非常重要和关键。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由糖尿病诱发的神经损伤表现,不同患者之间的症状并不相同,症状都包括麻木感、缺少知觉、手脚火烧感、持续性的疼痛和步行困难等,当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能够阻断或逆转患者的疾病表现。
文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研究发现,靶向性的营养干预措施或能够阻断并且逆转患者机体小纤维的损伤;研究者对40名患者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患者角膜神经纤维的长度,角膜位于眼睛前部,在人类机体中角膜拥有最高的神经密度,这些神经损伤或者缺失角膜神经纤维就被认为是患者1型糖尿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并未测定患者的视觉恢复情况。研究人员调查了Ω-3海豹油补充物对角膜神经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患者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平均增加了29%,这被认为是机体其它部分小神经纤维再生的典型代表。
研究者Lewis说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补充物或许能够产生潜在的神经再生效应,当然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进行随机的临床试验从而证实相应的研究结果。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进行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阐明Ω-3补充物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以及开发更多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症状的新型疗法。
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糖尿病和维生素A之间的关联,近日,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发现,维生素或能改善产生胰岛素β细胞的功能;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产生胰岛素的β下拨包含有大量维生素A的细胞表面受体。
研究者Albert Salehi解释道,人类细胞并没有多余的表面受体,这些受体分子都有一定的目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其功能,这些受体通常被称之为"孤儿"受体。研究者发现,胰岛β细胞表面能够表达一种专门针对维生素A的受体,这或许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细胞表面受体同维生素A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认为,在特殊情况下,维生素A或许在生命早期阶段β细胞的发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个体其它生命阶段,尤其是病理状态下,比如炎性疾病发生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研究者Albert Salehi表示,我们对β细胞表面220种不同受体进行了图谱绘制,但这些受体的特性目前并不清楚,然而其中我们发现,细胞表面能够表达维生素A的受体分子。
为了研究维生素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对来自非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小鼠机体的β细胞进行研究,通过部分阻断维生素A受体的功能,并且利用糖类来诱导细胞,研究者发现,细胞就有能力开始分泌胰岛素了。同时研究者还发现,在缺失维生素A的情况下,β细胞对炎症的耐受性就会下降,当出现完全缺失的情况时,细胞就会死亡,这项研究对于研究人员阐明1型糖尿病特性类型的发病机制非常关键,尤其是在生命早期阶段β细胞无法完全发育时。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新生小鼠会以一种正常的方式需要维生素A来发育β细胞,当然很多时候相同的情况往往会发生在人类机体中,儿童在饮食中也需要吸收必要的维生素A来维持健康。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内脏和乳制品中,在瑞典,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然而在摄入标准化饮食的人群中似乎并没有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但素食主义者似乎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当然,过多的维生素A也是有害的,其会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然而通过食物过度摄入维生素A似乎并没有什么健康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于膳食补充剂;缺乏维生素A往往会损伤视力,并且降低皮肤和粘膜的弹性。基于新发现的维生素A细胞表面受体,当研究者在开发糖尿病疗法时,他们或许会考虑到过量摄入维生素A的风险。
4. 胖儿童请小心!儿童长大后2型糖尿病发病率与肥胖程度正相关!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第77届科学会议上展示的一项题为Long-term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Youth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Obesity的新研究,在5-9岁时严重肥胖的美国印第安儿童到20岁时2型糖尿病(T2D)患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12倍。
肥胖是年轻人尤其是T2D高风险人群的严重健康问题。此前研究表明儿童在长达后T2D的发病率与其BMI相关性很大。然而此前的研究并没有评估BMI值极高的儿童的长期风险。
这项纵向研究检测了肥胖和严重肥胖的美国西北印第安人患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风险,美国西北印第安人的T2D发病率很高。他们计算了2728名5-9岁期间无T2D的儿童以及4319名10-17岁之间的青少年T2D的发病率,两组人群存在部分重叠。研究人员对他们跟踪调查直到他们45岁或者患T2D。研究人员根据2000年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生长表计算了他们的年龄-性别特异性BMI值。
结果发现,T2D的发病率随着肥胖程度增加而成比例增加。与5-9岁不肥胖的儿童相比,BMI值超过肥胖定义值40%的儿童到20岁时的发病率增加了11倍,到45岁时增加了2倍。在10-17岁的儿童中,BMI对T2D发病率具有相似的影响。
"过去我们发现年轻人的BMI是T2D发病率很有效的预测因子,但是我们没有研究过像今天这样流行的严重肥胖患者的T2D发病率。我们不知道肥胖与严重肥胖患者的T2D发病率是否相当。"研究作者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糖尿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部临床医师Madhumita Sinha博士说道。"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T2D发病率与BMI紧密相关,尤其是那些极度肥胖的人群。"
"父母和健康护理专家应该注意年轻人的T2D患病率与肥胖程度相关,尤其是越来越流行的严重肥胖人群。"Sinha解释道,"我们的分析结果强调了开发有效方法预防或者治疗年轻人肥胖的重要性,此外还需要探索导致年轻人患T2D的其他风险因素。"
在最近召开的第7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会议中,研究者们展示了FDA批准的卡介苗治疗晚期I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结果。相关数据表明卡介苗(BCG)能够恢复机体对胰岛细胞的正常免疫反应。BCG疫苗能够永久性地激活Treg细胞,并且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该研究的作者是来自麻省总医院免疫生物学实验室的Denise Faustman,博士。
"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究卡介苗在治疗自体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Denise Faustman博士说道:"此前的工作表明,通过修复Treg的功能,能够抑制I型糖尿病以及其它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而我们的这一研究表明BCG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的方式调节免疫系统,诱导Treg的激活,进而抑制免疫细胞对自体的攻击"。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细胞受到了自体反应性T细胞的攻击。Treg在免疫系统中起着"刹车"的作用,能够阻止错误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许多研究者们都试图通过诱导Treg的激活治疗I型糖尿病。不过,此前仍没有任何疗法得到批准。
卡介苗是基于一类无害的细菌(该细菌与能够引发肺结核的结核杆菌特征相近),此前该疫苗主要用于防止结核病的发生,最近又被批准由于治疗膀胱癌。目前有大量研究试图搞清楚卡介苗抑制自体免疫疾病的作用机制。
"卡介苗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多个方面,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考研,因此它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对象",Faustman说道:"重复性使用卡介苗能够上调Treg相关疾病的表达,因此这种无害且廉价的疫苗将对于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潜力"。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来自UNC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血糖检测对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实际上的帮助,相关结果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在美国境内,有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受到了II型糖尿病的影响,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通过手指针刺的方法检测血糖变化是一个实用的检测胰岛素治疗效果的手段。然而,大部分II型糖尿病患者都没有接受胰岛素的治疗,而这些患者同样被要求进行胰岛素检测。此前,关于这种检测方法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仍旧争论不断。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的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来自UNC医学院的教授Katrina Donahue博士说道。
在这项研究中,450名患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没有血糖检测;第二组接受了每天一次的血糖检测;第三组则接受了增强版本的日常血糖检测。整体试验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结果显示,在三组之间在血糖控制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此外,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没有明显的区别。
"当然,医生与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Donahue说道:"但这项研究的阴性结果表明,对于没有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血糖检测的手段并不能起到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而且其花费会远远超出其能带来的好处"。根据作者的说法,对于每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与其把时间与金钱花费在这种血糖监测项目上,不如接受胰岛素的治疗,这样客观上才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7. Nat Commun:重磅!科学家阐明诱发2型糖尿病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038/ncomms15652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萨尔格学院(Sahlgrenska Academy)的科学家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胰岛素产生的新型分子机制;文章中,研究者阐明了胰岛素产生细胞如何在发育中退行转变成为不发挥作用的未成熟细胞,相关研究或为后期研究人员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疗法提供思路。
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教授表示,如果能够在细胞层面上影响某些事情,那么或许就能够恢复机体自身的快速调节机制,这样相比胰岛素注射液而言,机体或许就能够更加精确地对血糖进行调节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非常清楚在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中胰岛素产生细胞并不会发生作用,患者机体无法获取足够的胰岛素,而且血糖也会不断上升,有一种理论就认为患者机体中胰岛素产生细胞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患者机体胰岛素的功能出现了缺失;而本文中研究者结合了一些有争议的理论提出了最新的解释,他们认为胰岛素产生细胞或许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逆行过程,从而转变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而这无疑就降低了功能性细胞的数量。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124份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其中41份样本来自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中,研究者想通过研究确定细胞中发生的哪种遗传改变能够影响患者疾病发生的过程,在糖尿病中发生改变的将近3000个基因中,研究者对其中168个基因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一种此前并未提及的名为SOX5的基因能够影响患者疾病的发生,Anders Rosengren解释道,如果在实验条件下抑制并且灭活SOX5,这168个基因的功能就会退化,而且细胞的成熟度就会降低,如果随后增加SOX5基因的水平,这168个基因的表达就会增加,而且患者机体中胰岛素的运输功能就会恢复正常,这就好像一种音量控制器一样,研究人员可以增加或降低胰岛素产生细胞的成熟度。
据研究介绍,未来他们或许有望开发出能够恢复胰岛素产生细胞成熟的药物,这些药物或许目前正在用于别的疾病的治疗;同时,研究者也强调了健康生活习惯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摄入了不健康的食物或锻炼过少,机体SOX5基因的活性或许会发生降低。
最后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说道,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尽管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却会很好地进行控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疾病的临界点或许更早一些;但是无论个体机体的遗传状况如何,我们都应该尽力做好该做的来早期预防疾病的发生。
8. BMC Public Health:酗酒或许会增加女性机体血糖水平 诱发2型糖尿病发生
DOI: 10.1186/s12889-017-4437-y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BMC Public Healt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从16岁开始,有规律的大量饮酒和酗酒或许和女性后期机体血液中较高的葡萄糖浓度直接相关,而血糖水平较高是2型糖尿病的一种风险因子。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从个体青春期开始历经27年的追踪调查研究,来评估个体机体酒精消耗和机体血糖水平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27年间,个体酗酒和总体酒精消耗和机体较高的血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关联,而这种关联并不依赖于BMI指数、高血压以及吸烟状况;但这种关联或许并不适用于男性。
研究者Karina Nygren表示,我们发现,女性个体从16岁至43岁之间较高的酒精摄入和其血糖水平较高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由于高血糖是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子,因此及早向年强人提示大量摄入酒精的风险知识或许能够帮助其有效改善后期的健康状况。尽管酒精、酗酒以及血糖水平升高之间的关联仅在女性机体中被发现,但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机体中血糖水平也较高,而且在16至43岁之间,其摄入酒精的水平是女性的近乎3倍。
此前研究阐明了酒精和机体血糖水平升高之间关联的可能性机制,比如在人类机体研究中发现,酒精能够增加胰岛素的耐受性,从而引发机体血糖水平积累;对大鼠研究结果表明,酗酒行为能够改变大鼠机体的代谢,负面影响胰岛素的功能。研究Nygren说道,尽管有一定的生物学结果能够帮助解释为何酒精能直接增加机体血糖的水平,但目前我们还很难解释男性和女性之间表现的差异。
这项研究从1981年开始,研究者共对897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别在其16、18、21、30及43岁时关于酒精摄入的情况开展调查问卷,随后在个体43岁时从个体机体中提取血液样本进行血糖水平分析;本文研究阐明了机体酒精摄入和较高血糖水平之间的关联,但研究人员并未阐明其中的因果关系;当然本文研究还受限于一些实际情况,比如酒精摄入的数据均来自个体在调查问卷中填写的数据,这或许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饮酒行为对个体一生中机体健康的影响。
9. Nat Biomed Eng:新疗法可为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长期的保护
doi:10.1038/s41551-017-0078
为了控制血糖水平,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持续性地进行治疗,但具体的治疗方法难以掌握。长期以来,研究者们试图寻找新的方法让糖尿病药物在体内的时间停留的久一点。而最近一项研究成功地在小鼠以及猴子水平验证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单次注射的药效达到一个月之久。
最新一批的糖尿病药物中都含有一种叫做LGP1的多肽,这种物质能够在葡萄糖浓度较高的时候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药物听上去可能十分靠谱,但是其半衰期极短,在进入人体之后会快速地降解,因此该多肽药物的长期药效可能有限。通过与其它化合物分子偶联或许能够延长其半衰期,然而也仅仅能够存在3-7天而已。
如今,美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每周注射一次药物的选择。但科学家们并不甘心于此,他们希望寻找进一步延缓该药物降解的方法。来自杜克大学的研究者们将GLP1与多聚物分子进行了偶联,这类多聚物在低温的环境中会呈液态,但在高温状态下(即体内温度)即转变为胶状。这意味着这一溶剂在单次注射之后,能够十分缓慢地在体内释放,因此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控制血糖的水平。
为了检测这一方法的实际治疗效果,研究者们建立了小鼠以及猴子的糖尿病模型并进行药物 试验。结果显示,在小鼠水平,这一药物单次注射能够在10天之内起到保护作用,而在猴子中这一数字达到了17。这一效果比目前市场上的任何一种糖尿病药物都要强。
考虑到不同物种的代谢水平的差异,研究者们认为在人体水平该药物单次注射能够在一个月内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
10. NEJM:警惕!新型2型糖尿病药物SGLT2抑制剂会导致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
DOI: 10.1056/NEJMc1701990
一类叫做SGLT2抑制剂的新药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是也增加了罕见但是严重的并发症的风险,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一项最新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中,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BWH)的研究人员对这种风险进行了定量,他们发现使用SGLT2抑制剂的病人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是使用其他药物的病人的两倍。然而,据研究人员估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仍然是罕见的并发症:就算是服用SGLT2抑制剂的病人,也只有约1/1000的病人会经历这种并发症。
研究团队研究了40000名使用SGLT2抑制剂的病人的情况,并将之与使用DPP4抑制剂的病人的情况进行比较。半年以后,使用SGLT2的病人中有55名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使用其他药物的仅有26名病人发生了这种并发症。
SGLT2抑制剂于2013年4月首次进入市场,根据当时的临床试验数据,该药物似乎是安全的。但是,关于使用SGLT2抑制剂的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案例报道促使FDA在2015年对该类药物发出了警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伴随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病人经历这种并发症是非常罕见的。发生这种并发症的病人血液中会产生极高浓度的酸(叫做酮类),病人会经历呕吐、腹痛、气短、脑肿胀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致命。
论文通讯作者、BWH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系Michael Fralick教授强调尽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很罕见,但是医生仍然需要警惕2型糖尿病人的相关症状。
Fralick博士在他的一个服用该类药物的病人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而进入ICU后对SGLT2抑制剂与这种副作用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通过使用系里提供的研究平台,他进行了这项研究并在接下来数周的时间里观察了这个病人。
"我最好的研究项目来自我的病人--他们的经历驱使我研究这些问题,"Fralick说道。"这是1型糖尿病人常见的副作用,而非2型糖尿病人应该有的副作用,因此医生并不关注它。这也就意味着可能由于误诊或者缺少记录,这种负作用的实际风险也许高于我们发现的值。"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