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方标准 实验动物的遗传标准 啮齿类实验动物的遗传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11/018.1-92
(北京市技术监督局1992-07-25批准发布 1992-08-01实施
附录A 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术 补充件
附录B 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基因监测方法 补充件
附录C 常用近交系小鼠的品系缩写名称 补充件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啮齿类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原则、繁殖方法以及近交系动物遗传 质量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啮齿类实验动物遗传学命名、繁殖规范及近交系小鼠、大鼠遗传质 量监测。
2 术语
2.1 遗传概貌(Genetic Profile)
是各近交系遗传标记表型资料的汇总,从本定程度上反映各品系的遗传特性。
2.2 生化标记(Beochemical merkers)
染色体上的可变异部位,当突变后,引起特异性酶的缺损,可用生化方法检查出来。
2.3 纯合性(Homozygosity)
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具有相同基因的关态。
2.4 同基因性(Isogenicity)
在近交品系中所有个体在遗传上是同源的,其基因表型是完全一致的。
3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命名
3.1 近交系(Inbred strains)
3.1.1 定义
经20代以上的连续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而育成。其近交系数应达到或大于98.6%、 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一对共同的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3.1.2 命名
近交系命名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或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其符号应尽量简短。 如AKR系、TAI系等。
具有同一来源的近交系,在近交20代之前分离的一些品系作为知系相近的品系。使用的符号应能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如NZB、NAC、NZO。
3.1.3 近交代数
近交系的近交代数用大写英文字母F表示。如近交系代数为50代时,写成(F50)。
3.1.3 亚系(Substrains)
3.1.4 亚系的形成
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分支的后代动物之间,已发生或可能存在遗传差异。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易发生亚系分化。
a. 在兄妹交配40代以前(20-40代之间)形成的分支。多数因残留杂合而形成。
b. 来自共同祖先的一个分支,独立繁殖100代以上出现差异,多数因残留杂合而形成。
c. 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之间发生较大的遗传差异。一般是由遗传污染而形成的亚系,
应重新命名。
3.1.4.2 亚系的命名
亚系的命名方法是在祖先品系名标称后加一条线。斜线后标名亚系符号。可以用以三种方法表示:
a 数字。例如C57BL/6、C57BL/10
b 用育成亚系的个从或实验室名字或名称的英文缩写命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以后字母小写。应与已发表的名称进行核对,避免重复。例如A/He,为A系的海斯顿亚系;CBA/J为CBA品系的杰克逊(Jackon)实验室亚系。
c 一个保持者维持的近交系具有两个以亚系时,采用数字后面再加保持者的缩写英文名称。如C57BL/6J、C57BL/10J。
若在一个近交系中产生连续的变异而形成连续的来系时,其亚系符号应该积累。 如 CBA/HN,是国立卫生研究院〔N〕发现的一个亚系,它是从哈韦尔〔Harwell〕处育成的CBA/H亚系中产生的。
对一些建立和命名较早的近交系,亚系名称可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ALB/c、 C57BR/dc虽与上术规则不致,仍可沿用其原有名称。
3.1.5 支系(Sublines)
3.1.5.1 支系的形成
一个或亚系内部,由于环境,亲代或细胞质等因素影响而可能或已经引起的差异; 或有可 能产生遗传差异时,应将其再分成支系。
3.1.5.2 支系的命名
a. 因人为技术处置形成的支系,应在原品名称后附加一个小英文字线表明处理方式。具体符号如下;
卵子移植e (Egg transfers) 奶母代乳 f (Foster-nursing)
卵巢移植o (Ovarr transplant) 人工喂养 h (Hand-rearing )
胚胎冷冻 p (Freeze preservation) 人工喂培养加奶母代乳fh
(Fostered on hand-reared)
代乳的奶母动物或接受卵子,卵巢移植的受体动物,可在上述符号后面标名品系名称或缩写品系名称。如C3HfC57BL,表示C3H近交系是由C57BL品系代乳养大的。
b. 采用人为技术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有目的的去除或植入垂直感染病毒,如植入或去除的病毒已知的,可品系名称后加一横线,以大写英文字母标明病毒,最后写上一个"+"或"-"号,以表示植入或去除。如C3H/HeN-MTV+,表示将纯化的小鼠胸腺病毒(MTV)接种于剖复手术取得的C3H/HeN品系的小鼠中。
c. 一个品系转移到另一个单位,由于环境的改变,繁殖代数的增加,可能遗传上产生差异,应以下法表示:原品系或亚系名称后加两条斜线。例如C3H/He//H,表示Harwell氏保持的C3H/He近交系的支系。
经过数次引种支系,一般只标明现在保种单位名称,可不必依次标明各中间引种单位名称。
3.16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s〕
3.1.6.1 定义
由两个高度近交系杂交的F2代个体之间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列,称为重组近交系。
3.1.6.2 命名
在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间加大写英文字母X命名。组内之间用阿拉伯数字予以区分。如由BALB/c与C57BL两个近交系杂交而育成的一组重组近交系,分别命名为CXB-1 ,CXB-2, CXB-3……。近交系小鼠缩写名称见附录C。
3.1.6 同源突变近交系(Coesogenic inbred strains)
3.1.7.1 定义
与近交系相比,只在一个指明的等位基因不同,其他完全相同,称为同源突变近交系,简称同源突变系。多因近交系发生突变而形成。
3.1.7.2 命名
在发生突变近交名称后加突变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二者之间以连接号分开,如DBA/Ha-D。当突变基因必须以杂合状态优质时,用"+"号表示。如C3H/N-+/WV。其近交代数以M+表示,如(F?+M+F23)表示某个突变发生后经过23代兄妹交配而育成。
3.1.8 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s)
3.1.8.1 定义
通过杂交一定互交(Cross-inter cross)或回交(Back-cross)等交配系统将一个差别等位基因导入到一个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新近交系与原近交系相比较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断上的基因不同外其他全部相同,称为同源导入近交系,简称同源导入系。
3.1.8.2 命名
将接受导入基因与提供导入基因的两个近交系缩写名称之间用"o"分开,导入的差别等基因符号写在最后,并以连字符号分开。如B10O129-H-12b表示采用该同源导入系的受体遗传背景为C57BL/10Sn(=B10),导入的差别等基因为H-12b,供体为129/J近交系。其繁殖代数以N表示,如(N10F6)表示回交10代后兄妹交配6代而育成。如(NE12F17)表示采用回交和互交方法,在遗传上相当于12次回交后兄妹交配17代而育成。
3.2 远交群(封闭群)(Outbred stock or closed colony)
3.2.1 定义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育成的动物品系,连续五年内不从外部引入新的动物群体,或来 源于近交系的种群,在封闭条件下,至少经过4代的繁殖,称为远交群或封闭群。
3.2.2 命名
此群动物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着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字母小鞋,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称之间以冒号分开。
保持者与种群名称之间以冒号分开。如:N:NIH表示由美国卫生研究院(N)保持的NIH远交群小数。
某些命名较早的远交群动物,虽与上述规则不一致,仍可沿用原来的名称,如Wistar 大鼠,ddy小鼠。
3.3 杂交群(Hybred)
3.3.1 定义
二个或二个以上品系动物之间交配而生的后代叫杂交群。用于实验研究的杂交群是指两个近交系之间交配所繁殖的子一代动物(F1-hybred),它具有遗传均一,基因型相同,表型一致等优点。
3.3.2 命名
将两个近交系的缩写名称合并后,写上F1符号。写在前边的品系雌性,写在后边的是雄性。如CB6F1,表示该F1动物由BALB/c(♀)与C57BL/6(♂)两个近交系配而繁殖的。
4 实验动物繁殖方法
根据各品系动物的不同遗传特点,应分别选择相应的繁殖方法。
4.1 近交系的繁殖方法
选择近交系动物的繁殖的原方法,应以保持近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为原则。
4.1.1 引种
用于繁殖的原种近交系动物必须是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原种应引自近交系的基础群。
4.1.2 近交动物的繁殖可分为基础群、血群缘扩大群和生产群。
4.1.2.1 基础群
设基础群的目的,一是保持近交系的传代繁衍,二是为扩大繁殖提供动物。
a. 基础群应严格以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繁殖。
b. 基础群应设动物个体记录卡(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动物编号、出生日期、离乳日期、交配日期、生育记录等)和繁殖系谱。
c. 基础群(包括血缘扩大群)动物不超过5-7代都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
4.1.2.2 血缘扩大群
生产群的种用动物来源于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采用随机交配繁殖,繁殖代数一般不超过3-5代,设个体繁殖一一般不能少于25对。
4.2.2 繁殖
4.2.2.1 基本要求
应尽量保持群内基因频率分布平衡,以非近亲随面交配方法进行繁殖,每代交系数上 升率不得超过1%。
4.2.2.2 交配方法
a. 最佳避免近交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动物10-25对时交配。将同代的雌、雄种用动物分别标以笼号1、2、3、 ……25。N代动物繁殖的下代动物以n+代表示(设n为繁殖代数,并为自1开始的自然数)。
交配编排见表1。
表1
n+1代笼号 雌种来自n代笼号 雄种来自n 代笼号 |
1 1 2 2 3 4 3 5 6 . . . . . . . . . 8 25 24 9 2 1 10 4 3 11 6 5 . . . . . . . . . 25 24 25 |
上述编排方式,对生殖周期较长的非啮齿类动物(狗、猫、家兔)难以进行。可从 种群数量上加以控制,保持种群规模不低于10只雌种水平。留种时每只雌、雄种各留一只雄、雄子代动物作种,应尽量避免交配。
b.循环交配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雄种动物26-100只的交配繁殖。将动物分成若干组(一般3-6组), 每组包含多个繁殖单位(一雄一雌,一雄二雌,一雄多雌等)。有规律的把不同组内的 雄雌动物进行循环交配。
c.随机交配法
此法适用于每代动物多于100只的交配繁殖。从整个种群中随机选取动物,然后任选雌、雄动物进行交配。
4.3 杂交一代(F1)繁殖方法
4.3.1 杂交组合的选择
此群动物指近交系之间的杂交,亲代的选择应具以下条件:
a 具有杂交优势遗传特性的品系
b 具有试验研究所要求特性的品系
c 两个品系间具有较强蝗亲合力及较小的异质差异。
4.3.2 繁殖
繁殖杂交一代的目的,为了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大量遗传均一,体重相等,年龄接近的实验动物,因此交配方法最好选用定期同居交配(非频密繁殖法)进行繁殖。
5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质量监测
5.1 监测目的
检查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由遗传污染,突变或残留杂合等原因而引起的遗传改变。
5.2 监测实施方案
受检动物的取样范围与方法,监测间隔,监测项目等见表2
表中所列随机取样的四种动物,每种到样6-12只,经皮肤移植自检成功后,再接受认可单位进行生化位点检查。 其他动物进行自检,根据遗传概貌可增加其他方法时监测。
如毛色基因测试,免疫标记基因检测,染色体标记检测等。
5.3 监测方法 5.3.1 皮肤移植法
同一品系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互相接受对方提供的移植组织或器官,如皮肤等。 皮肤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监测近交系小鼠亚系间或内组织相容性基因发生差异的方法。 具体方法附录A《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术》。
5.3.2 生化标记基因监测方法
此法是以同功酶或异构蛋白基因作为遗传标记,用电泳等方法检查近交系动物的同基因性及基因纯合性。 具体方法见附录B《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基因监测方法》。
5.4 监测结果的判定 遗传质量监测结果如与被检动物所特有的遗传概貌相符,应判为遗传质量合格。 如被检动物的监测结果与原品系遗传概貌不相符者,应按表3进行分析与处理。
不相符类型 | 可能发生差异原因 | 处理对策 |
杂合型 | 多个位点 | 近期发生遗传污染 | 淘汰 |
杂合型 | 一个位点 | 近期发生遗传突变 | 淘汰或维持 |
纯合型 | 多个位点 | 早期发生遗传污染 | 淘汰或重新命名 |
纯合型 | 2-3个位点 | 残留杂合的纯合 | 淘汰或重新命名 |
纯合型 | 一个位点 | 突变已固定 | 重新命名 |
注:重新命名者,必须重检
附录A
近交系小鼠、大鼠皮肤移植术(补充件)
A.1 适应范围
适应于近交系小鼠、大鼠的遗传质量监测。也适用于近交系小鼠、大鼠培育过程中的纯度检查。
A.2 原理
同系异体的皮肤互相移植后,移植物被受体接受或排斥是受组织相容性抗原所决定。因此,通过观察同系异体皮肤移植物能否接受用以判定组织相容性基因的异同。
本移植技术采用背部或尾部的皮肤进行移植。
A.3 背部皮肤移植
A.3.1 设备和材料
a. 落地手术灯(装100W灯泡);三用水浴锅;药物天平。
b. 眼科剪刀和镊子;注射器(lml)和4号或6号针头;蜡盘或木板;脱脂棉球;载玻片。
c. 戍巴比妥钠;粉剂青霉素G钠(80万单位);无菌生理盐水。
d. 3%碘酒棉球和75%酒精棉球;涂有医用凡士林及粉剂青霉素G钠的纱布若干块(长150-200mm,宽40 -50mm,厚2-3层或长宽均为40-50mm)。
将剪刀镊子、载玻片、注射器、纱布,脱脂棉等置于高压锅内121℃40分钟灭菌。
A.3.2 操作步骤
A.3.2.1 根据5.2. 监测实施方案抽取动物,详细记录其编号,品系名称,性别、出生日期、体重及特征等。
A.3.2.2 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0.7%戍巴比妥钠溶液0.1ml。
A.3.2.3 动物麻醉每20克体重大鼠或每10克体重小鼠腹腔内注射0.7%戍巴比妥钠溶液0.1ml。根据不同品系动物对麻醉剂的不同敏感性,适当增减注射量。
A.3.2.4 将麻醉后的动物固定在蜡盘或木板上,剪去被毛,以3%碘酒和75%精棉球消毒。
A.3.2.5 从鼠背左右两侧各剪下直径5-10mm的皮肤各一块(一块用于自体移植,另一块用于异体移植)。
A.3.2.6 将剪下的皮片(皮下组织向上)放在载玻片上,轻轻去掉皮下组织至真皮,并用无菌生理盐水 冲洗。
A.3.2.7 两只动物的皮片,左片用于自体移植,右片以逆毛方向互相交换移植并使之吻合。
A.3.2.8 覆盖涂有凡士林和青霉素G的纱布块,并用纱布包札3-4圈,松紧适度。
A.3.2.9 用毛笔沾上石膏糊(以40℃热水调成糊状)封闭,挂上标记卡片。一周后拆除石膏包札。
A.3.3 结果观察
A.3.3.1 拆除包札后,如皮片干瘪,脱落应视为移植技术失败。对照自体移植失败率不得大于10%。
A.3.3.2 皮片在移植后2-3周内被排斥,应视为急性排斥。其表现为皮炎、水肿、坏死、结痂直至脱落。
异己遗传污染通常引起急性排斥。
A.3.3.3 皮片在三周后被排斥,视为慢性排斥。其表现为逆毛脱落至无毛或留下凹掐疤痕。移植物是否慢性排斥至少观察100天。遗传突变通常引起慢性排斥。
A.3.3.4 如对结果有怀疑,应进行重新移植。重新移植的动物,可另取一批新的动物或继续使用对移植结果产生怀疑的原批动物。
A.4 尾巴皮肤移植术
A.4.1 设备和材料
A.4.1.1 11号带柄手术刀;玻璃套管(直径8mm,长55mm,用于大鼠的可适当大些);医用胶布。
A.4.1.2 其他材料同A.3.1
A.4.2 操作步骤
A.4.2.1 动物的选取,编号、麻醉等按A.3.2.1-A.3.2.4进行。
A.4.2.2 待动物麻醉后,以5只为组按顺序取仰卧或放在一块滤纸上,用3%碘酒棉球和75%酒精棉球消毒鼠尾。
A.4.2.3 用左手食指按住动物尾根,左手拇指按住尾尖,固定鼠尾并使其微微伸展,然后右手持解剖刀, 刃面朝前,避开尾静脉,与尾部皮肤成20-30。夹角,在离尾根部5mm处削下一片宽约2-3mm,长约7-8 mm的皮肤,其厚度以创面有点状渗血为宜,或以能暴露出白色的肌键但又不割伤血管为宜。
A.4.2.4 右手将刀片逆时针方向转交左手,附着在刀片上的皮片相应转了180。,用镊子取下皮片贴在原创面上,尽量使其吻合,在皮片上覆盖一片滤纸,轻轻按压后取掉滤纸片。该移植物作为自体移植对照。
A.4.2.5 按A.4.2.3-A.4.2.4.步骤,完成另4只动物的自体移植对照。
A.4.2.6 按A.4.2.3-A.4.2.4.步骤,参照互相循环皮肤移植系统(见下图)进行循环皮肤移植。
图中 A表示自体移植对照
图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编号小鼠供体的皮片
A.4.2.7 取5支玻璃套管,分别套入动物尾巴至尾根部3mm处,用医用胶布将尾巴与套管贴往(贴2-3圈) 使套可轻微上下活动,但不脱落。
A.4.2.8 套上玻璃管后,以落地手术灯照射15-30分钟,然后让动物以仰式放鼠盒,并挂上标记卡片。
A.4.2.9 24小时后取下套管此时其皮片已贴在创而上。
A.4.3 结果观察
A.4.3.1 移植后一周内皮呈苍白,干瘪,脱落,应视为手术失败。对照自体移植技术失败率不得大于10%。
A.4.3.2 皮片2-3周内发炎、水肿、环死、结痂直至脱落,应视为急性排斥。遗传污染一般引起急性排斥。
A.4.3.3 皮片在3-9周内逆毛逐渐脱落,直到无毛或留下凹陷疤痕,应视为慢性排斥。遗传突变一般引起 慢性排斥。皮片在100天的观察期内,其逆毛始终生长者,则为永久接受的标志。
附录B
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基因监测方法(补充件)
B.1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近交系小鼠、大鼠的遗传质量监测。也适用于近交系小鼠、大鼠培育过程中的纯度检测及生化遗传概貌的建立。
B.2 原理
近交系小鼠、大鼠体内的同功酶和某些蛋白质具有各种变异的不同亚型,从而形成不同电泳表型,并成为相应遗传位点上各种不同等位基因的生化标记。各种近交系小鼠、大鼠在生化多态性位点上都具有各自特定的等位基因,可做为遗传质量监测的依据。
B.3 主要设备和材料
a. 常压电泳仪
b.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槽
c. 电泳点样装置
d. 醋酸纤维素膜(浙江,黄岩产8×12cm)
e. 醋酸纤维素板〔美国Helena实验室出产〕
f. 低温高速离心机
g. 振荡仪
h. 组织匀浆器(2ml或5ml)
i. 抗凝毛细管
B.4 化学试剂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is (hydroxymethyl)amino methan 国产A.R.或C.P.
(THAM)
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 diamine tetracetic acid 国产A.R.或C.P.
(EDTA)
硼酸 Boric Acid 国产A.R.或C.P.
甘氨酸 Glycine 国产A.R.或C.P.
盐酸 Hydrochloride acid 国产A.R.或C.P.
柠檬酸钠盐 Sodium Citrate 国产A.R.或C.P.
柠檬酸 Citric Acid 国产A.R.或C.P.
磷酸氢二钠 Sodium phosphate dibasic 国产A.R.或C.P.
磷酸二氢钾 Potassium phosphate monobasic 国产A.R.或C.P.
氢氧化钠 Sodium hydroxide 国产A.R.或C.P.
碳酸氢钠 Sodum bicarbonate 国产A.R.或C.P.
琼脂粉 Agar 国产A.R.或C.P.
坚固蓝R盐 Fast blue R salt 国产A.R.或C.P.
醋酸镁 Magnesium acetate 国产A.R.或C.P.
氯化锰 Manganese Chloride 国产A.R.或C.P.
丽春红一S Ponceau S 国产A.R.或C.P.
三氯乙酸 Trichloroacetic acid 国产A.R.或C.P.
磺基水杨酸 Sulfosalicylic acid 国产A.R.或C.P.
β-醋酸萘酯 β-Naphthyl acetate 国产A.R.或C.P.
4-甲基散形乙酸盐 4-Metyl-Umbellifery Acetate 美国Sigma公司
α-磷酸萘酸 α-Naphthgl Acid Phosphate 美国Sigma公司
D-果糖-6-磷酸 D-Fructose -6-Phosphate 美国Sigma公司
甲基噻唑基四唑 MTT 美国Sigma公司
辅酶II TPN 美国Sigma公司
甲硫酚嗪 PMS 美国Sigma公司
异柠檬酸 Isocitric Acid 美国Sigma公司
葡萄糖-1,6一二磷酸 D-Glucosel,6 diphosphate 美国Sigma公司
葡萄糖-6-磷酸 Glucose-6-phosphoric acid 美国Sigma公司
葡萄糖-6-磷酸脱氢 Glucose-6-phophate dehydrogenase 美国Sigma公司
酶
苹果酸 Malic acid 美国Sigma公司
丙酮 Acefone 国产A.R.或C.P.
注:A.R.分析纯
C.P.化学纯
B.5 电泳样品
根据5.2 监测实施方案抽取动物,编号,记录。
B.5.1 血浆
以抗凝毛细管行眼眶采血术。500g*,离心5分钟,分离血浆和血球吸出血浆备用。
B.5.2 溶血素
在去除血浆的红血球内加入蒸馏水其比例为1:4(V/V)。振荡1分钟成为红色透明液体,即为溶血素。
B.5.3 组织匀浆上清液
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剖腹,小鼠取肾脏1只,肝脏1叶;大鼠取肾脏1只,小肠cm,睾丸1只,并开胸取肺脏1叶;分别加入适量预冷蒸馏水,蒸馏水与组织的比例一般为4:1(v/m)分别以组织匀浆器匀浆。
匀浆液置低温高速离心机中,2000g,40分钟。以吸管吸取上层上清液存入小试管中备用。
*g:重力加速度。
B.5.4 尿液
左手抓取小鼠。右手以毛细管吸尿液备用。如排尿过多也可以小试管直接收集备用。
上述电泳样品均宜新鲜制备使用,可置4℃冰箱内保存一天。超过一天者需放入-20℃以下的冰箱保存, 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
B.6 电泳步骤
B.6.1 浸膜
将醋酸纤维素〔板〕轻轻浸入相应的电泳缓冲液中。浸入时应避免(板)上出现气泡。
B.6.2 点样
将浸透的膜〔板〕,取出以滤纸吸干,纤维膜面朝上,平置在点样板上,以点样器取预置在样品槽内的编号样品,在膜(板)上点样。一次样量为0.3μl,为增加膜(板)上样品量,可重复点样,最适宜的点样量不超过0.9μl(三次)。
B.6.3 电泳
以铅笔在膜(板)上标明电泳原,泳动方向,迅速将膜(板)搭在事先放入缓冲液(见表B)的电泳槽纸桥上。盖上电泳槽,接通电源。
B.7 染色
B.7.1 蛋白染色法
电泳结束后取出膜(板)置入0.2%丽春红染液中。10-15分钟以竹镊取出换以7%醋酸脱色直至电泳区带清晰可见。
B.7.2 酶显色板法〔适用于醋酸纤维素膜〕
B.7.2.1 将酶显色液(见表B1)新鲜混和。加入2%热琼脂3-4ml,迅速混匀,均匀代表团在6×8cm的玻璃板上,制成酶显色板。
B.7.2.2 电泳结束后取出膜将点样面贴在酶显色板上。注意将膜与酶显色板间的气泡排尽,但不可移动膜的位置。
B.7.2.3 将带膜显色板移至37℃温箱保温,直至酶区带清晰显现。
B.7.2.4 取下已显色的膜浸入7%醋酸中止反应。
B.7.3 琼脂覆盖法(适用于醋酸纤维素板)。
B.7.3.1 电泳结束后取出醋酸纤维素板。
B.7.3.2 新鲜混合酶显色液(见表B1)迅速与2-3ml的2%热琼脂混匀,均匀倒在水平放置的醋酸纤维素板上。
B.7.3.3 待琼脂冷却固定后,将醋酸纤维素板移入37℃温箱,直至酶区带清晰显现。
B.7.3.4 将醋酸纤维素板放入7%醋酸中终止反应。
B.7.3.5 判读结果。
B.8 小鼠生化标记检测细则见表B1
B.9 大鼠生化标记检测细则见表B2
B.10 判定标准
参照对照动物确定每个位点的带型后,与常用品系动物生化遗传概貌比较。
小鼠、大鼠常用品系动物生化遗传概貌见表B4。
附录C
常用近交系小鼠的品系写名称(补充件)
品系 缩写
AKR AK
BALB/c C
CBA CB
C3H C3
C57L L
C57BL/6 B6
C57BL/10 B10
C57BR R111
DBA/1 D1
DBA/2 D2
HRS/J HR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北京实验动物学学会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靖
本标准由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解释。